龙物华在包粽子。(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廖艳霞 摄)
老手艺 正青春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廖艳霞
【资料图】
在岳塘区板塘铺一户业主家中,粽叶夹杂着糯米香在房间内升腾蔓延。屋内,龙物华和小女儿赵瑟围坐在一起包着粽子。67岁的龙物华,她的母亲就是一把包粽子的好手,后来她自己开店包粽子,包了三十多年了,如今,年轻的双胞胎女儿又传承了她的好手艺。“包粽三十年,还是老味道。”赵瑟说,正是这种老传承让她家粽香美味飘到全国各地餐桌上。
包粽子是一门手艺活。在龙物华手中,折叶、铺米、填馅、成形、绑绳……短短十几秒钟,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包粽子米要压紧实,越煮越有嚼劲!”娴熟的技巧,一串串青粽在龙物华手中,没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在一旁帮忙的赵瑟开心地说,“端午节前一个月,我们每天至少要包一千多个粽子,有时甚至要包两三千个呢。”
赵瑟说,母亲养育了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她是最小的女儿,也是双胞胎之一,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闲暇之余,她喜欢守着母亲,和她一起包粽子。“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家的粽子仍是纯手工包制,是细腻的、用心的,是高科技无法赋予的温度。”
在后方,赵瑟的姐姐和姐夫忙碌着洗米、切肉、剥蛋黄、洗粽叶,源源不断地为“前线”供应原料。
“粽子口味有经典碱水粽、蛋黄肉粽、五谷杂粮粽、豆沙、蜜枣粽等,其中碱水粽、蛋黄肉粽最受欢迎。”赵瑟说,好粽子得从一片叶、一粒米开始。他们家的粽叶宽厚柔韧,其天然粽叶香味清新;糯米是精选的珍珠糯米,不但粘糯,而且弹韧有嚼头;咸蛋黄则是新鲜的咸鸭蛋,由专人把蛋黄挑出来;每天采购的猪肉都留有余温,用上好的几大片精肉搭配适量肥肉;糯米只调配适量的碱和盐,稍微浸泡,保留最初的原味,健康鲜美。
楼下的房间内,传统灶台上,粽子在锅内沸腾,龙物华不时过来打理,适时添水。一身棕绿,一根麻绳,一抹暗香,在滚滚热浪中翻转,摇曳,沉沦。
“慢火熬煮五六个小时,新鲜的粽子就出炉了。”赵瑟说,母亲包的粽子醇香地道,很受欢迎,通过亲朋好友,寄往北京、上海、新疆、内蒙古等全国各地。
赵瑟说,她们家包的是粽子,更是文化的传承,是家人团聚的幸福。包粽子时,六个兄弟姊妹都会聚集在一起,分工合作,一起包粽子、品粽子,是满满的回忆,是特有的美味,是永恒的幸福。她和双胞胎姊妹已接过母亲的接力棒,将用心去传承,留住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