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课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2017-08-28 13:59:48 | #1楼回目录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资料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
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想以下几个特点吧!
1、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
2、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他们
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每种平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平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平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习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2017-08-28 14:01:08 | #2楼回目录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龙口红旗小学孙妍《认识图形》是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本节课,我是借鉴教参和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并且更加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手中的模型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分一分、搭一搭,设计这样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同时增加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状态。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
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是学生在说物体的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了,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
但是整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在评价手段方面,我侧重于师评生,生生互评虽然也有,但是机会给的很少,这个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把握和渗透,以至于出现教师过分引导的局面。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很高的评价能力,但只要用心寻找,还是能发现这样的内容和环节的,这样的评价也更能调动学生的激情。
认识到这些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的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2017-08-28 14:00:40 | #3楼回目录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教师吴炳飞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但是有些遗憾的是,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而只有两个孩子准备了,兴好我也准备了许多教具。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弱,所以在布置课前准备时我必须要求到位。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1
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2016年11月
2